牛长伟
在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内容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被明确列出,这就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还应“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汉语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依托,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剖析汉语的基本属性,就不难发现其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字——汉字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每一个汉字都蕴含了丰富的历时文化知识。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运用“六书”逐字解释了字体的来源,划分出540个部首,收录9353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辞书。以“法”字为例,《说文解字》中“法”作“灋”,其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由“氵”“廌”“去”三个部件组成,“氵”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指古代传说中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獬豸,“去”意为去除坏人。综合“灋”的三个部件,即可窥见古人在追求社会公平中的传统法律意识。这一意识一直延续至今,今字“法”也同样给人以“公平公正”“明辨善恶是非”和“惩恶扬善”之义。再如“德”字,古字中包括“彳”直”和“心”三个部件,蕴含“行正”目正”和“心正”之义,足见古人对“德”的标准要求之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博物馆时,强调“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将汉字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将会助力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二、音——方言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
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自古中国幅员辽阔,大河山川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华民族的交流,形成了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即方言。这些方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的文化密码。方言之别往往也代表了习俗之别、饮食之别、思维之别。鲜活的方言,自带各具特色的语音、音调和词汇,传递着一方水土的烟火气,也是一个群体联络情感的声音密码。
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往往操着各色各样的方言,在影响着周边的外国友人。在各社交平台上,能够流利运用方言交流的外国人已经屡见不鲜,这些外国人反倒会给人一种“中国通”的印象。我们在学习推广普通话之时,理应做好保护语言资源的多样性,发现方言的魅力,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增加地方方言的展示项目,吸引更多跨文化交际人才,使中华文化和中国思想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义——语义散发着历史积淀下来的意境
语义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汉语词汇的意义博大精深,处处镌刻着历史积淀的痕迹。
首先是词义。汉语单字均有特定的字义,单字组合成词后,使其词义更为饱满。以“孝顺”为例,“孝”由“老”字头和“子”组成,字义为孩子搀扶老人走路,寓意“善事父母者”;“顺”由水流之“川”和头首之“页”组成,字义为心情舒畅,合乎心意。“孝”与“顺”相结合,就有了“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之义。古有“二十四孝”,今有“孝亲敬老”,中华“孝”文化一脉相承。
其次是成语。成语是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简洁精辟,其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如“闻鸡起舞”,讲述的是晋代祖逖的故事,闻鸡鸣则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刻苦训练,终成文武全才,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这一典故中的祖逖成为后人奋发图强的楷模之一。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出自周礼,后受到孔子推崇,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简单的八字成语道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最后是古文诗词。古文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老子有语“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出了治国之道。孔子有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行为处事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孟子有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早已是被古今中外无数史实证明了的真理。还有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告诫后人,所处的地位或看问题的出发点若不同,那对事物的认知上就难免会存在片面性。
文化自信正是来自于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深厚文化家底,这些经过历史积淀的家底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具有巨大的价值。
四、释——阐释中华文化的最佳工具
汉语是阐释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最佳工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的独有特征,才能让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化。而表达和阐释这些独有特征的最佳工具就是汉语本身。中国书法、中国哲学、中国诗歌在翻译成外文后,其魅力就已减半。老子的《道德经》开卷即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仅十二字就阐述老子眼中大象无形的宇宙之道和自然之道。不论这句话被外译成何种语言,其哲理性都会大打折扣。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给人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是无法用其他语言来表达的。
从古至今,中华儿女借助汉字塑造了中华文化,并将其记录保留下来,一代一代传承至今。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也唯有汉语才能完美阐释,也唯有汉语才能助其原汁原味地走向世界。
五、桥——汉语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桥梁
语言学习是了解文化的开始,也是了解文化的动力。要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就必须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学习、掌握汉语。这样,汉语才能像英语那样在国际语言生活中发挥作用,中华文化也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国际多元化的社会中。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其主要任务是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同度,而认同度的提升是以知晓、理解中华文化为前提的。以汉语推广促进文化传播,不只是借教汉语之际向外国人展示中华文化,而是要让外国人理解并接受中华文化,消除偏见。学习汉语就是了解中华文化的开端,是认同中华文化的第一把钥匙。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已从大西洋两岸开始向太平洋两岸转移,世界政治格局也由传统G7转向G20。我国拥有联合国安理会“五常”的头衔,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在国际事务中,我国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大,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但在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方面,由于西方各国长期把持着舆论和文化阵地,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还难以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故意抹黑、恶意制造偏见已成为阻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面对如此困局,加强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成为摆在面前的急迫任务。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字、音、义均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在阐释中华文化方面,汉语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广汉语,搭建语言之桥,必将助力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知华、友华、爱华:课程‘思政’国际化的维度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154)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