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生出国留学心得分享(一)

发布者:汪正君发布时间:2019-09-09浏览次数:1955

孟汉铭——2018年康奈尔大学秋季学期项目

2018年秋,本人有幸参加国际教育学院推荐的赴国外留学学分项目来到了康奈尔大学学习一学期,深度体验了当地的教育、生活与文化,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自身的经历。

学习生活与课余生活

在康奈尔,选课十分自由,作为交换生的我们只需将老师签字批准的课交与学校登记即可。课堂规模以课程性质决定,我参与的一个课堂人数有的仅有20余人,也有几百人的大课堂。在小课堂上,老师和平均每个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多一些,上课气氛更加轻松活泼,对于教学上的安排也更加灵活自由,对知识的考核则可以采取单人做project,并且可以经常在Officehour与教授沟通交流等。对于所有课堂而言,TA(教学助理)制度是美国大学的一个特色,也十分有益。TA一般是教授相关领域的博士生,有时也会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即使是大课堂也会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则有专门的TA负责答疑解惑。

除了学习的别样体验外,康奈尔课余活动也十分丰富,学生活动中心的大楼每天晚上都有各种学生社团,时常会有学术讲座,还有各种企业举办的informationsession。这些活动都会提前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学生的邮箱和学校的BBS上,学生可以自由预约报名。



亮点:校园风光

康奈尔大学在纽约市附近的小镇绮色佳,那里景色优美,气势开阔。康奈尔的校园位于山顶,在图书馆凭窗远眺,只见苍苍茫茫,一派辽阔气象。校园面积有3000多英亩,与美国东北部典型的较为拥挤的大学相比,呈现出一派宏大气度。

康奈尔大学的校色是大红,鲜艳热烈,热情奔放。当年老康奈尔创立这所大学的目的,就是“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似乎,任何人的青春都能在康奈尔这里燃烧。

康奈尔也被誉为拥有最美风景的常春藤盟校。位于纽约州东部小镇伊萨(Ithaca,建于伊萨卡的山顶,充裕的空间、开阔的视野及丰富的自然风景决定了其注定是一座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大学。站在校园随意眺望,周围山水相映,绿树成荫。到了秋天,周围的林木纷纷披上鲜艳夺目的秋装,满目缤纷,五彩斑斓,令无数学子、游人如履画中。



罗江——201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暑期项目

这个暑假与十余个有趣的伙伴们一起参加我校的暑期交流项目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这段经历非常丰富且富有意义。

学习生活与课余生活

在伯克利的六周里我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我都感到这可能是我二十一年以来的生命中第一个转折点,并将深深地影响我未来的日子。在这里我结交到了许多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我们相互常常探讨问题并交换看法,我惊讶地发现世界是如此之大,对于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充分尊重他人的观点。我同时发现中美两国人民仅仅因为海洋和海关的隔离,便繁衍出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体现于美国人崇尚独立却不拘小格。中国人热爱集体却精明细致,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这种现象着实有趣。尽管人类学家或者任何其他专家能给出专业的学科解释来说明这种差异的形成和影响,但我们却不是生活在一个割裂的世界,因为我们作为人的情感是相同的,我们理解彼此的喜悦或难过并懂得应进行祝贺或安慰。

亮点:校园风光

当我步行入伯克利的校园时,我内心是震颤的。雄伟庄严且绵延不绝的建筑群和莺草芬芳的花园在加州独特的阳光照射下显得灼灼生辉,一个感叹猛然地跳出来,原来这才是大学!具体地来讲,其一流的硬件设施部分地体现在十八个图书馆、数十个教学楼、上百个实验室、完善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五个棒极了的游泳馆。除此之外,更令我感触的是伯克利的包容校风,我们通常认知里的美国大学常常是多元自由开放的,而作为著名的言论自由运动起源地的伯克利正是这种多元性的代名词。



刘思璇——2019年哈佛大学暑期项目

这次哈发之行,我深切的体会到只有不断走出去才能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收获成长!

学习生活与课余生活

在哈佛的学习有近一个月,我学习的课程是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ization。每天上课四个小时,课程涉及到经济与全球化结合的多个方面,包含: democracy, labor market, Brexit, migration, global governance 等。但是更多的收获可能在于思维的转变和眼界的拓展。上课的第一天我就面对了两个大挑战。首先,面对大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同学,我感到自己缺乏语言上的优势。其次,我还认识到自己平时对国际政治和经济动态了解的太少,让我缺乏全球化的大局观。

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后,我迫切地想要提升自己。

在语言上我增大了外国文献的阅读量,每天查阅30页以上的外语文献。我抓住一切机会去和外国同学交流学习,向他们请教提高自己口语的方法。我想要每天进步一点,从上课参与回答问题,到脱稿回答,到注意说话时的手势,再到参与辩论。我是课堂上第一个亚洲辩手,也是唯一的一位中国辩手。

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我会先巩固课程内容,再自己查找资料做延伸。课程本身容量很大,课后我都会认真过PPT, 把几十页的PPT总结到两张纸以内,再从YouTube,知网,twitterGoogle等平台找资料,看看其他学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我还经常和两位老师沟通交流。在课下的office hour和老师预约面谈,向老师请教。通过Email,直到开学,我一直和老师保持着联系。无论是不懂的问题,还是新奇的见解,都能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得到更全面更深层的探索,我十分享受这个过程。



亮点:校园风光

哈佛的夏校还包括很多课外的活动:每周末在校园看一场没有字幕的英文电影; 在空闲时间,参加各种活动,游览美丽的校园。











万梦恬——2019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享学期项目

20193月至6月,我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期交换,在交换期间,修习了12个学分,包含了管理类课程和写作课程,在学习期间踊跃参与该校的各项学术和课外活动,领略了作为旅游胜地的圣地亚哥的一众美景。期间,有过在图书馆和课友激烈讨论作业课题的学习时刻,也有过在阳光美好的上午和认识的新朋友们驱车前往海边跑步看海狮的闲逸时刻,还有过投身戏剧演出进行数周的排练后在学校剧院圆满演出的高光时刻。

学习生活与课余生活

无论是在officehour时与教授的交流,还是学校为我们交换生专门准备的适应活动和交流咖啡会,都在帮助我迅速的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子熹——201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分享暑期项目

刚打算写这个话题的时候有点一愣,我觉得在伦敦生活的这一个月,我见识了很多有故事的人,很多有趣的事,很多令人惊叹的景,我还在这收获了一段恋情。



学习生活与课余生活

谈到英文在LSE的提高,我还是挺有感触的,最开始是上课是一个16人的小课堂,我有时候很想表达自己观点,但还是因为羞涩而不敢开口。逐渐我发现一些老外虽然英文也不是很好,但他们能很勇敢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这不算什么丢人的事,要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后来我逐渐敢在小课堂里表达自己观点。久而久之,在最后我已经能在一百多个人的课堂里大声表达自己观点,并且得到教授的认可。然后,在阅读和写作上面由于自己已经学过ACCA一年多了,没有存在什么很大的问题。最后,自我感觉英文水平在这一个月提升了很多,而且也取得了一个相当满意的成绩。



在校期间,我获得了宝贵的在外求学的经历,我获得了五湖四海的朋友,我还获得了对于未来另一条路的思考。首先,在LSE的一个月,我已经在世界顶尖学府学习过了,对于他们的学习方式,课堂氛围,教学模式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这不管对谁来说,都是一段宝贵的经历,能让你以后慢慢品味这一切。其次,我认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其中有港中大的香港本地爱国同学,有乌克兰俄罗斯的一对小情侣,有几个意大利的小帅哥们,更有来自西南财大、江西财大、浙江财大、对外经贸等各个名校的朋友。我在课堂上看到了他们的风采,在讨论中和他们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在生活中了解他们的点点滴滴,在闲聊中聆听各自对于未来的规划。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经常会在朋友圈和QQ空间里互动。在以后,这群志同道合的同学,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最后则是自己对于另一条路思考。之前我因为已经投入一年多时间学习ACCA再加上不敢走出舒适圈,一直都想留在国内读研。但是自己亲身体验过以后就了解到,走出舒适圈其实并不困难。之前因为害怕,因为懦弱,因为优柔寡断,我一直不敢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我害怕一个人在国外会遭受到寂寞、不公平的对待、思乡之情等等等等。但是经历过这一切以后,觉得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害怕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不了解,在经验性认知对于事实产生偏差以后,只有实践才能让你改变这种偏差,带你走出舒适圈。现在,我觉得我选择留学不仅是因为想有个更好的学历,能带给我更好的就业机会,可能有个更好的未来来;而且,我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本事,我能走到多远。世界这么大,我们的舞台不仅限于国内,我们有能力有资本的话,我想我们应该选择出去闯闯,趁我们年轻,有闯劲的时候,让我们多经历点不一样的故事和体验,我相信这对于以后我们独立的人格、不同维度的思考方式以及圆滑的为人处世态度,会有一个不少的提高。一句话总结第三点的话,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舞台,不仅如此。










  • 国际教育学院
  • 港澳台教育中心